[回到版面]
回應模式
名 稱
E-mail
標 題
內 文
附加圖檔[] []
類別標籤(請以 , 逗號分隔多個標籤)
刪除用密碼(刪除文章用。英數字8字元以內)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BMP, SWF,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2000 KB。當回文時E-mail填入sage為不推文功能
  • 當檔案超過寬 125 像素、高 125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目前附加圖檔使用量大小: 13773 KB / 30000 KB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0:39 ID:KX1XBpUE] No.17  
大地獺(學名:Megatherium)是一種巨大的動物,屬於異關節總目披毛目樹懶亞目下的大地獺屬的物種。見於上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晚期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在所有其他陸生哺乳動物當中,只有少數生物體形可以超越大地懶,包括猛瑪象以及更古老的巨犀。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0:51 ID:KX1XBpUE] No.18   
爪獸(學名 Chalicotherioidea) 是一類已經滅絕了的古哺乳動物,屬於奇蹄目。跟馬的親緣關係非常近,面部輪廓也酷似馬,但是不長蹄而長爪,且不善奔跑。爪獸的前肢較後肢長,這樣的形體看上去像現代的鬣狗。爪獸行走的時候用指節著地,這又讓它看上去像大猩猩。爪獸以樹葉和草根為食。由於牙齒是低冠牙,所以不能吃草。

(*砂獷獸)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科: 爪獸科
屬: 爪獸屬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0:55 ID:KX1XBpUE] No.19   
巨犀(學名:Paraceratherium)為一種已經滅絕的犀牛,生活在漸新世。巨犀也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陸行哺乳動物,估計成年巨犀平均高5.2公尺(18呎),身長為8.2公尺(27呎),重約22噸,為草食性,巨犀使用似獠牙狀的上顎齒與下顎齒來覓食樹葉。

巨犀擁有一個無角的長頭部,鼻骨與額骨成拱狀。巨犀的化石在亞洲中部與巴基斯坦南部俾路支省都有出土,尚未在其他地區發現。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0:58 ID:KX1XBpUE] No.20   
恐象(學名:Deinotherium)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在這段時間,恐象只有少許變化。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動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和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恐象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歐洲等地區。艾德麗安·梅約(Adrienne Mayor)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在克里特島淺沉積岩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游泳的能力。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0:59 ID:KX1XBpUE] No.21   
鏟齒象(學名:Platybelodon)是一種大型食草哺乳動物。它生存於中新世,約1500萬-400萬年前,範圍包括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雖然當時它數量眾多,但是在中新世滅絕。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02 ID:KX1XBpUE] No.22   
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一類已經滅絕的大型犀牛,平均高約2米及長5米,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估計重達5噸。牠的腳較其他犀牛長,適合躍步,姿勢有點像馬,有可能善於奔跑。牠的牙齒像現今的馬,可以吃矮小的植物。牠於上新世晚期的中亞出現,在東歐生存至更新世中期,其起源可能是中華板齒犀。

最大及最近期的物種是西伯利亞板齒犀,分布在更新世的俄羅斯南部、烏克蘭及摩爾多瓦。古板齒犀及裴氏板齒犀生活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中國東部,估計於約1600萬年前消失。俄羅斯最古老的板齒犀物種是生存在上新世晚期黑海的高加索板齒犀。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08 ID:KX1XBpUE] No.23   
重腳獸(Arsinoitherium)是已滅絕的近蹄類,與象及蹄兔目有關。牠們外表像犀牛,是草食性動物,生存於3600-30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熱帶雨林及沼澤邊緣。

重腳獸外表像犀牛,肩高約1.8米及長3米。牠們的特徵是有一對從鼻端伸出巨型像刀的角,及有另一對細小結節狀的角在頭頂,僅在大角的後面。雖然牠們的骨骼粗壯,但牠們是從適於行走的祖先演化而來,估計能夠像象或犀牛般奔跑。牠們的肢骨像象的,而非像犀牛。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12 ID:KX1XBpUE] No.24   
雷獸(學名:Brontotheriidae,或稱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雖然雷獸有可能是馬的近親,但外表卻很像犀牛。牠們生存於5千6百萬至3千4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晚期。

雷獸在北美洲有豐富的化石紀錄,故可以推斷出清楚的演化歷史。最早的雷獸,如始雷獸,較為細小,高度不多於1米,且沒有角。後期的雷獸,縱然仍有一些細少的物種(如Nanotitanops),都演化成巨大的身體,高達2.5米,且有像角的奇異突出物。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13 ID:KX1XBpUE] No.25   
猶因他獸(學名:Uintatherium)是一屬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其化石遺骸於美國懷俄明州近福特·布瑞橘爾發現。

猶因他獸是一類大型的動物,約有犀牛的大小。猶因他獸最特別的地方是牠的頭顱骨,非常巨大堅實、扁平及凹陷的,除了雷獸科外的其他哺乳動物也不是這樣。由於牠的頭蓋骨非常厚,故顱腔很細小。頭顱骨上有很多竇房,可以減輕其重量。最大的上犬齒與劍齒虎的相似,是明顯的防禦武器。雄性的上犬齒較雌性的為大。雄性的頭顱骨上有6隻角,都是在頭顱骨的前額部份。這些角的功用仍是一個謎,有可能用作防禦或是性徵。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34 ID:KX1XBpUE] No.27   
雕齒獸(學名:Glyptodon)是一屬與犰狳科有關,生存於更新世的大型及有裝甲的哺乳動物。雕齒獸外型及體重有點像金龜車,但較為扁平。雕齒獸估計是草食性的,以草及其他近河流的植物為食物。牠有可能每一小時只行走1-2里。

雕齒獸的外表就像早期的甲龍下目,這可算是不同分支的趨同演化至相似形態。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54 ID:KX1XBpUE] No.28   
古豬獸(Archaeotherium),又名古巨豬,是已滅絕的巨豬科動物,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內布拉斯加州及懷俄明州發現。牠們是野豬及其他有蹄類的親屬。牠們的外觀可能像大型及有獠牙的野豬,頭部兩側會有腫塊。

古豬獸最大的物種A. mortoni富攻擊性,體型如牛般大,是頂級掠食者。在一些犀牛顎骨及其他哺乳動物骨頭上發現了一些牙印,符合A. mortoni的犬齒。在北達科他州的Toadstool Geologic Park就發現了一頭正向前行的副跑犀化石,突然停止並看著一頭古豬獸迎面而來。

從懷俄明州恐龍中心發現的證據,顯示古豬獸像現今的肉食性動物般,會收藏食物。發現的食物骨頭主要是來自先獸。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1:58 ID:KX1XBpUE] No.29   
完齒豨屬(學名:Entelodon),又名全齒獸、巨豨或完齒豬,是一屬豨科動物。牠們生存於始新世早期至漸新世(約3720-2840萬年前)的歐洲、歐亞大陸及亞洲。

完齒豨的大小如牛,有丘齒型牙齒,頭大像豬,顎部有像疣的瘤狀物。牠們是三屬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完齒豨科之一,另外兩類為中國的始巨豨及中亞的副巨豨屬。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2:01 ID:KX1XBpUE] No.30   
凶齒豨屬 (Daeodon,其名稱來自希臘語,δαίος 意思是"兇殘的"或"恐怖的", οδον'意為 "牙齒" ) 是一屬滅絕的偶蹄目豨科物種,生活在29萬~19萬年之間(晚漸新世到早中新世)的北美洲。 屬下僅一個有效種,即肖肖尼凶齒豨( Daeodon shoshonensis),肖肖尼凶齒豨是最大的也是最晚出現的豨科物種, 已知該種頭骨長達90 cm(3英尺)。該物種曾經廣布北美大陸,但是數量一直不多。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35 ID:KX1XBpUE] No.31   
 檔名:1526312157667.jpg-(150 KB, 1024x680) [以預覽圖顯示] 150 KB
安氏中獸(Andrewsarchus),又名安氏中爪獸或安氏獸,是一種原始、身體粗壯的偶蹄類哺乳動物,生存於4500-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牠的四肢很短,而身體很長,有長的尾巴,腳上有蹄。牠的鼻端很長,有鋒利的牙齒及扁平的頰齒,可以用來咬碎骨頭。不過由於只有頭顱骨被發現,故究竟安氏中獸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則不清楚。

安氏中獸可能是最大型的陸上哺乳類肉食性動物。若安氏中獸按照中爪獸的體型來比例,從鼻端到盆骨就可長達12呎,而肩高則達6呎。故此安氏中獸約有Synoplotherium (Dromocyon) vorax或中爪獸的三倍。安氏中獸像其他的史前動物般,有著比身體不成比例的大頭。

安氏中獸的頭蓋骨長度約有中爪獸的兩倍,顴弓闊度為兩倍。安氏中獸的面部長度約為頭蓋骨的150%,而中爪獸就只有92%,可見安氏中獸的面部相對較長。安氏中獸的頭蓋骨約有阿拉斯加棕熊的兩倍,但較為窄身,並且是馬更歇狼的三倍。由於平均棕熊都輕於1000磅,而最極端的狼亦只重170磅,故相信安氏中獸約重400-1000磅之間。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41 ID:KX1XBpUE] No.32   
 檔名:1526312464881.jpg-(96 KB, 600x450) [以預覽圖顯示] 96 KB
長頸駝(學名Macrauchenia patagonica),又名滑距獸,是一種長頸的南美洲的有蹄動物,屬於滑距骨目。牠有長的四肢,每肢上有三趾。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約7百萬年前,而在約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紀錄。長頸駝是後弓獸科中最著名的成員,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發現其化石。原模標本是由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小獵犬號之旅中發現。長頸駝的外觀就像沒有駝峰及有一個短象鼻的駱駝,但牠們與駱駝或長鼻目沒有親密的關係。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42 ID:KX1XBpUE] No.33   
 檔名:1526312557890.jpg-(333 KB, 1091x732) [以預覽圖顯示] 333 KB
嵌齒象屬(學名:Gomphotherium),又名三稜齒象或四偏齒象,是一屬已滅絕的長鼻目,生存於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早期的歐洲(包括法國、德國及奧地利)、北美洲(美國堪薩斯州)、亞洲(巴基斯坦)及非洲(肯雅)。

嵌齒象高3米,外觀像現今的象,但有四顆象牙,兩顆在上顎及兩顆在下顎。下顎的象牙互相平行,形狀像剷子,用途也有可能一樣。不像現今的象,嵌齒象的上象牙有一層牙釉質所覆蓋。嵌齒象的頭顱骨較現今象的頭顱骨長而低。牠有可能生活在沼澤或近湖泊的地區,利用牠們的象牙來挖起水中植物。與早期的長鼻目比較,嵌齒象只有很少的臼齒,臼齒上有脊來增加磨擦面。

嵌齒象的完整骨骼是於1971年在德國的因河畔米爾多夫縣發現。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45 ID:KX1XBpUE] No.34   
 檔名:1526312707657.jpg-(157 KB, 1200x800) [以預覽圖顯示] 157 KB
劍齒象屬(Stegodon),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為長鼻目、真長鼻亞目、象小目、象總科、劍齒象科的一個屬。它們生活在距今1160萬-11,000年前,地理分布僅限於亞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區。

頭骨、腿比亞洲象和非洲象長,上頜的象牙又長又大且向上彎曲,下頜比較短,沒有象牙。
劍齒象至肩膀有4米,8米長。一些劍齒象是長鼻目中最大的品種。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57 ID:KX1XBpUE] No.36   
 檔名:1526313426897.jpg-(104 KB, 800x618) [以預覽圖顯示] 104 KB
猛獁又稱長毛象,古哺乳動物,是長鼻目象科中特化的一類象,屬於猛獁象屬(學名:Mammuthus),大小近似現代的象,周身覆蓋有棕色長毛,門齒向上彎曲。

和他們的現代親戚一樣,猛獁非常巨大。猛獁中已知最大的種類,肩高4米,重達6-8噸,個別雄性的體重超過12噸,但是大部分種類的猛獁只有現代亞洲象那麼大。基於對他們的近親現代象的研究,猛獁的懷孕期可能長達22個月,一胎只生育一個後代。他們的社會結構可能與非洲象或者亞洲象相似,雌性生活在由一個雌性首領領導群體中,同時雄性單獨生活或者在性成熟之後生活在鬆散的小群中。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4(一)23:59 ID:KX1XBpUE] No.37   
 檔名:1526313560148.jpg-(108 KB, 1374x720) [以預覽圖顯示] 108 KB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而其近親的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牠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披毛犀約長3.7米。牠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比眼睛之間的角大約長1米。牠的毛長、耳細、腳短厚及敦實的身體。披毛犀的石洞壁畫有時顯示在其前腳及後腳之間有一條深色闊帶,但並非統一出現在所有壁畫之中,且畫中動物也無法被確定是否就是披毛犀。冬天時,披毛犀用牠的角推開雪來吃草。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0:02 ID:9EmE8I7I] No.38   
 檔名:1526313757541.jpg-(76 KB, 768x695) [以預覽圖顯示] 76 KB
斯劍虎(Smilodon),又名美洲劍齒虎或刃齒虎,其學名在希臘文的意思有「刀一般的牙齒」的意思,大約生存在距今3百萬至1萬年前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成體約200公斤重,短尾。體型如獅。其犬齒發達,可達17公分。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在其獵物滅絕後,斯劍虎也跟著滅絕。

劍齒虎是地球上生存過的大型貓科動物之一。身型龐大的毀滅劍齒虎可能擁有超過500公斤的體重。

一隻發育完全的劍齒虎依種類不同體重在55公斤到470公斤之間。它的尾巴很短、四肢有力、頸部健壯、犬齒極長。劍齒虎比現今的所有貓類都要強壯,大概跟熊差不多。它的背側腰部按比例縮短,與現代豹屬的其他動物相比,其後肢比前肢要短,說明劍齒虎在奔跑速度上並不在行。

本屬體型最大的種當為南美的毀滅劍齒虎(Smilodon populator)。它的肩部高於臀部,腰部向後下方延伸,乍看之下很像鬣狗;而致命劍齒虎(Smilodon fatalis),平坦的後腰讓它們看起來更像現今的貓科動物。但要注意的是,雖然毀滅劍齒虎的前肢較長,但整體的構造十分強壯。和現今的貓科動物和致命劍齒虎相比,它的前臂要比上臂短。這表明它的前肢適於用力而非奔跑,且在捕食時會發揮出巨大力量。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0:08 ID:9EmE8I7I] No.39   
 檔名:1526314125841.gif-(150 KB, 468x458) [以預覽圖顯示] 150 KB
巨猿(學名:Gigantopithecus)是已滅絕的一屬猿,生存於約100-3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及越南,與幾種人科在時間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紀錄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時高3米及重545公斤。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0:10 ID:9EmE8I7I] No.40   
 檔名:1526314209010.jpg-(36 KB, 640x365) [以預覽圖顯示] 36 KB
駭鳥(學名Phorusrhacidae)是一類大型的肉食性及不能飛行的鳥類,於6200萬-200萬年前新生代的南美洲,是非常普遍的獵食者。牠們約有1-3米高。

本物種最初被歸入鶴形目,而當中現今最接近牠們的相信是叫鶴科,後來駭鳥科、叫鶴科及其他相關連的化石物種從鶴形目獨立出來成為叫鶴目(Cariamiformes),是地鳥亞綱澳大利亞鳥下綱的成員之一。

泰坦巨鳥(Titanis walleri)是駭鳥中一種較大的物種,是唯一一種在南美洲以外的北美洲發現。在300萬年前形成巴拿馬地峽時出現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牠是當中唯一的大型獵食者。泰坦巨鳥的祖先不明,不過可以知道在北美洲會有更多發現。

駭鳥的體型巨大,是高階的獵食者,且與其他可怕的肉食性動物一同棲息。牠們的翼演化成像肉鉤的結構,可以像手臂般伸出,能協助狩捕獵物。大部份細小及一些大型的物種被認為善於奔跑。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0:13 ID:9EmE8I7I] No.41   
 檔名:1526314418614.jpg-(70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70 KB
大角鹿(學名Megaloceros giganteus),又名巨大角鹿、巨型鹿或愛爾蘭麋鹿,是體型最大的鹿。牠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傳統上大角鹿被稱為愛爾蘭麋鹿。雖然有大量的骨骼在愛爾蘭發現,但牠們卻不只限於愛爾蘭,加上牠其實與麋鹿不是近親,故現時很多學者都只稱呼牠為大角鹿。現今的物種都可能是從M. antecedens在近埃姆間冰期演化而來。M. antecedens有時被認為是一個亞種,稱為M. giganteus antecedens,牠的鹿角相似但更為複雜。

大角鹿站立時肩高約2.1米。牠有所有鹿中最大的鹿角,最大的約有3.65米闊及90磅重。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02 ID:9EmE8I7I] No.42   
 檔名:1526317357388.jpg-(126 KB, 640x360) [以預覽圖顯示] 126 KB
副磨齒獸(學名:Paramylodon)是墨西哥及美國已滅絕的一屬地懶。副磨齒喉的皮膚下有真皮小骨,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04 ID:9EmE8I7I] No.43   
 檔名:1526317483729.png-(643 KB, 904x582) [以預覽圖顯示] 643 KB
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又名巨型熊齒獸、噬牛熊、育空短面熊,是一種已滅絕的熊,屬於短面熊屬。牠是已知曾生存的熊中最大的,生存於80-1.25萬年前的北美洲。

巨型短面熊四肢站立時肩高1.8米,若以後肢站立則高3.3米,它的巨爪達20厘米長。估計牠的體重達1200公斤,差不多是同期灰熊的兩倍。最大的標本出土自阿拉斯加及育空。雄性較雌性大20%。牠是冰河時期北美洲最大的陸上掠食者。牠的頭顱骨很特別,沒有明顯的前額及吻闊而短,彷彿更像豹,眼窩比灰熊的大兩倍。牠的顎骨在較後的位置,加上頰骨肌肉發育極度良好,適合咬碎骨頭以獲取骨髓。巨型短面熊的下顎與熊屬的差別在於牠有分隔肌肉連接的斜脊。巨型短面熊是向前直線行走的,而非像現今的熊行走時左搖右擺。巨型短面熊有內上髁孔。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06 ID:9EmE8I7I] No.44   
 檔名:1526317583817.jpg-(82 KB, 600x712) [以預覽圖顯示] 82 KB
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是一屬生活在更新世澳洲的袋鼠。P. goliah是體型最大的袋鼠,站立時約有3米高,重232公斤。

巨型短面袋鼠的面扁平,眼睛向前。每一隻腳上只有一隻腳趾,就像馬蹄一樣。牠在森林及平原行動快捷,主要吃草及樹葉。牠的前肢肉墊亦很特別,有兩個特長的手指,指上有大爪。牠們有可能用爪來抓樹枝及採葉子來吃。巨型短面袋鼠約於5萬年前滅絕,但有一些資料指牠們在1萬8000年前仍然生存。牠們的滅絕成因肯定與人類活動有關,但直接成因則不清楚。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11 ID:9EmE8I7I] No.45   
 檔名:1526317904061.jpg-(71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71 KB
雙門齒獸(Diprotodon),又名古草食有袋屬,是最大的有袋類。牠於160萬年前出現,並於4萬年前的更新世消失。雙門齒獸的化石在澳洲很多地方都有發現,當中包括完整的骨骼及頭顱骨,與及毛髮及腳印的輪廓。超過一頭雌獸的育幼袋中有發現幼獸。

雙門齒獸棲息在森林、林地及草原,可能接近水源或河流,並吃樹葉、灌木及草。最大的標本有河馬般大小,約有3米長,肩高2米。牠現存的近親是袋熊及樹熊。有指本耶普的傳說就是來自雙門齒獸,一些澳洲原住民更將雙門齒獸的骨頭看為本耶普的。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15 ID:9EmE8I7I] No.46   
 檔名:1526318126895.jpg-(67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7 KB
袋獅(學名:Thylacoleo)是一種已滅絕的肉食性有袋類動物,生存於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模式種是劊子手袋獅(T. carnifex)。

袋獅是澳洲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牠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

袋獅的最近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牠是所有現存及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咬勁最強的,重100公斤的袋獅一咬可以媲美一頭重250公斤的獅子。牠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牠是有袋類中專門的獵食者,牠的前肢極度強壯,有可收縮的爪,這都是有袋類中未曾有過的。牠有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顎肌,可以從獵物撕開一大片的肉。這些特徵綜合起來估計牠有可能會攀樹,並保存獵物的腐肉。

袋獅肩高75厘米,長1.5米。牠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別的可重達124-160公斤。牠們的體型差不多像雌獅及老虎。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20 ID:9EmE8I7I] No.48   
 檔名:1526318448045.jpg-(56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56 KB
古巨蜥(學名:Varanus priscus)又名巨齒蜥,是一種已滅絕的巨型巨蜥。牠們生存於更新世的南澳洲,約於4萬年前消失。最早到達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與之一同生活。

古巨蜥沒有留下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骼,故很難確定其大小。早期估計牠們最大約有7米長,及重600-620公斤。於2002年,史蒂芬·羅(Stephen Wroe)就認為古巨蜥最多只有4.5米長及重331公斤,而平均則長3.5米及重97-158公斤。他認為早期的計算是基於錯誤的方法及誇大了其體型。
不過,Ralph Molnar於2004年基於脊骨及總體長的研究,指古巨蜥的體長有幾種可能性。若古巨蜥像樹巨蜥般擁有幼長的尾巴,牠們有可能長達7.9米;若牠們的尾巴與體型的比例像科莫多龍,其體長約有7米。以7米的體長來計算,牠們可以重達1940公斤.而平均重320公斤。

古巨蜥是已知最巨型的陸上蜥蜴,牠們的四肢及身體強壯,頭顱骨很大,眼睛間有細小的冠,顎骨上長滿鋸齒狀的牙齒。從其體型來推斷,牠們主要獵食中型至大型的動物,包括任何巨型的有袋類(如雙門齒獸)、爬行類、細小的哺乳動物及鳥類。
史蒂芬·羅等人懷疑古巨蜥是否澳洲巨型動物群的主要掠食者。他們發現袋獅曾殘殺非常巨型的更新世哺乳動物,但古巨蜥卻沒有。他們也發現古巨蜥的化石並不普遍,與袋獅的分布相形見絀。

提姆·富蘭納瑞(Tim Flannery)認為要重構澳洲原住民到達澳洲前的生態系統,最理想的方法是以科莫多龍來取代古巨蜥。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22 ID:9EmE8I7I] No.49   
 檔名:1526318537033.jpg-(64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4 KB
箭齒獸(Toxodon)是南方有蹄目中已滅絕的一屬,生態上與河馬相似,生存於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南美洲。箭齒獸與一些南蹄目經歷了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相信因更新世的氣候轉變而滅絕。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中首先研究了牠的化石。有指箭齒獸的生活模式有點似南美洲的河馬,有可能被一般劍齒虎所掠食。

箭齒獸中的T. platensis是一種體型很大的草食性動物,長約2.75米及高1.5米,外觀像犀牛。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23 ID:9EmE8I7I] No.50   
 檔名:1526318584499.jpg-(72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72 KB
碩鬣狗(Pachycrocuta)是一屬史前巨大的短面鬣狗。碩鬣狗最大及最多資料的短吻碩鬣狗站立時肩高約有1米,重達200公斤,差不多是一隻細小獅子的重量,而牠卻更為粗壯。牠們生存於300-50萬年前的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中期。在歐亞大陸、東非及南部非洲的多個位點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大部份遺骸都是碎片,一般是頭顱骨,而在周口店亦有非常完整的碩鬣狗化石,估計牠們以洞穴為巢穴。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24 ID:9EmE8I7I] No.52   
 檔名:1526318696258.jpg-(61 KB, 689x484) [以預覽圖顯示] 61 KB
洞熊(學名:Ursus spelaeus)是一種於更新世生存在歐洲的熊,於120萬年和其他的熊類分支,在約二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滅絕。洞熊高達10英呎,重達1600磅以上,比現今的棕熊還要大上許多,但並不像今天的熊一樣具有爬樹的能力。

很多在歐洲發現有洞熊的洞穴都正在展覽,例如德國海默及伊瑟隆。在羅馬尼亞的一個洞穴中,於1983年就發現了140頭洞熊。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32 ID:9EmE8I7I] No.53   
 檔名:1526319173332.jpg-(23 KB, 369x285) [以預覽圖顯示] 23 KB
>>No.40
恐鶴(學名Phorusrhacos)是一屬巨大及不懂飛行的獵食鳥類,生存於巴塔哥尼亞,其下只有長腿恐鶴(P. longissimus)一個物種。牠的最近親是叫鶴科。牠比叫鶴科大很多,但是外表卻更像鴕鳥。牠們生活在林地及草原。

在聖克魯斯組地層所發現的骨頭中的一根顎骨,佛羅倫天奴·阿米希諾(Florentino Ameghino)首先將之描述為屬於貧齒目的。於1891年,這根骨頭被發現是屬於鳥類的。其他的遺骸都是從阿根廷聖克魯斯省的不同位點發現。

恐鶴站立時高2.5米及重130公斤。牠是最大的肉食性鳥類之一,其原始的翼就像是一對有爪的手臂可以捕捉獵物,並以巨大的鳥喙來殺死牠。牠吃細小的哺乳動物及腐屍。相信牠用鳥喙咬緊獵物,並重複拋擲地下,像現今的叫鶴科般。牠的喙及大爪的結構顯示牠是猛禽。牠們會在巴塔哥尼亞的草原及山上追捕細小的爬行動物及哺乳動物。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36 ID:9EmE8I7I] No.54   
 檔名:1526319369852.jpg-(63 KB, 656x410) [以預覽圖顯示] 63 KB
肉齒目(學名:Creodonta),又名古食肉目,是一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古新世至中新世。牠們與食肉目有一個共同祖先,而且一樣擁有裂肉齒。

肉齒目是5500-3500萬年前非洲、歐亞大陸及北美洲生態中重要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在漸新世的非洲,牠們是主要的掠食者。在漸新世初及中新世中期,牠們分別與中獸目及巨豬科競爭並勝出,但最終敗給了食肉目。最後的一屬肉齒目於800萬年前滅絕,由食肉目取代其生態位。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42 ID:9EmE8I7I] No.56   
 檔名:1526319736228.jpg-(154 KB, 970x582) [以預覽圖顯示] 154 KB
>>No.54
牛鬣獸科(Oxyaenidae)是已滅絕的肉齒目下的一科,其下有三個已確定的亞科共十個屬。另一個類劍虎亞科的分類位置則不明,有可能是屬於此科或鬣齒獸科。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42 ID:9EmE8I7I] No.57   
 檔名:1526319765620.jpg-(66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6 KB
>>No.56
裂肉獸(Sarkastodon)是巨型的肉食性哺乳動物,生存於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屬肉齒目。裂肉獸像熊,但體型較大,主要獵食大型動物。估計牠們會獵食雷獸。其化石是在蒙古發現。

裂肉獸肩高6呎,有像浣熊尾巴的大尾。身體長10呎並很粗壯。以後肢站立時,其前爪可以抓到高19呎的物件。裂肉獸估計重約1.5噸,與瘦小的犀牛相約。由於始新世的中亞是大型動物的聚居地,如犀牛、雷獸及爪獸,故相信牠們演化成如此的大小來獵食這些大型獵物。裂肉獸的牙齒適應於嚼食多種食物,可能像現今的棕熊般生活。但是肉齒目的牙齒排列與食肉目的有所不同。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44 ID:9EmE8I7I] No.58   
 檔名:1526319895196.jpg-(128 KB, 970x582) [以預覽圖顯示] 128 KB
>>No.54
鬣齒獸科(學名:Hyaenodontidae)是已滅絕的肉齒目下的一科,其下包含了幾十屬的動物。

鬣齒獸科於古新世晚期出現,並一直繁衍至中新世。牠們比相關的牛鬣獸科分布更為廣泛及成功。牠們有長的頭顱骨,幼長的身體,及傾向於趾行。牠們肩高約30-140厘米。當中的巨鬣齒獸可以重約500公斤,而大部份介乎於5-15公斤,如中等狗的大小。牠們的頭顱骨化石顯示牠們有敏銳的嗅覺,而牙齒亦很適合撕開食物,而非咬碎。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49 ID:9EmE8I7I] No.59   
 檔名:1526320177024.jpg-(61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1 KB
>>No.58
鬣齒獸屬(學名:Hyaenodon),又名肉齒獸,或稱熊狗。是鬣齒獸科已滅絕的一類。其下的一些物種是大型陸上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一員。

鬣齒獸是高度專化的掠食者,於41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出現,直至2100萬年前的漸新世仍然存在。牠們窄長的顎部強而有力,很適合咬緊及咬碎東西。牠們的頭顱骨很巨型,但腦部卻很細小。牠的長頭顱骨上有很窄的吻,比較犬科的吻算是較大。牠的頸部較頭顱骨短,身體則長及粗壯,有很長的尾巴。前腳及後腳上都有五趾,第一趾比其他的腳趾較短。

鬣齒獸屬中最大的是巨鬣齒獸,肩高達1.4米及長10呎,重500公斤。換言之,牠有如現今馬般的大小。相反,最小的物種肩高只有30厘米。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1:52 ID:9EmE8I7I] No.61   
 檔名:1526320377348.jpg-(63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3 KB
>>No.58
偉鬣獸(Megistotherium)是巨型的肉齒目,生存於約2400萬年前中新世早期,是當時最大型的陸上肉食性哺乳動物之一。

牠們的化石是在埃及及利比亞發現,肯定是非洲最大的掠食者。牠們比美洲野牛還要大,超過5-6米長及重約1500公斤,頭顱骨估計超過1米長。偉鬣獸有可能與蒙古安氏中獸互相競爭。偉鬣獸是肉齒目中體型最大的。

偉鬣獸的裂肉齒是在第一臼齒,及與下臼齒重疊成像剪刀般,可產生利害及強大的剪力。雖然牠的體型很大及笨重,牠可以獵食大型的獵物。偉鬣獸有時會吃腐肉。於中新世時撒哈拉沙漠是較為肥沃,大部份地方都是草原及有豐富的雨量,且有湖及池提供水份予動物群。偉鬣獸及其他的掠食者都有足夠的獵物供應。在偉鬣獸的化石附近亦發現了乳齒象的骨頭,顯示牠們可能是獵食乳齒象的。

偉鬣獸的近親是Hyainailouros,在體型及結構上都很相似,如有長的尾巴、短的四肢及粗壯的軀體,並且有可能是屬於同一屬的。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2:09 ID:9EmE8I7I] No.62   
 檔名:1526321399624.jpg-(62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2 KB
半犬(Amphicyon),又名兩棲犬或古犬熊,是生存於漸新世末期至中新世早期已滅絕的犬熊屬(或稱半犬屬),其形態像熊及狗。牠們是犬熊科的模式屬。牠們的身體很粗壯,最長達2米,最大的物種較像熊多於狗。牠的尾巴及頸部很厚,四肢粗壯,牙齒像狼。牠們有可能是雜食性的,與棕熊相似。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2:14 ID:9EmE8I7I] No.63   
 檔名:1526321653019.jpg-(15 KB, 317x240) [以預覽圖顯示] 15 KB
巨蟻(學名:Formicium giganteum)是已發現體型最大的蟻,但現已滅絕。它們生存在始新世的德國。它們長3厘米,蟻后可以長達5厘米,比蜂鳥還要大。展翅闊約13厘米。估計它們是靠掠食其他昆蟲為生。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2:18 ID:9EmE8I7I] No.66   
 檔名:1526321934277.png-(164 KB, 500x299) [以預覽圖顯示] 164 KB
劍喙企鵝(學名Anthropornis)是一屬生存於4500-37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巨型企鵝。牠們可以高達1.7米及重90公斤。牠們的化石是在南極洲對出的西摩爾島(Seymour Island)及紐西蘭發現。現今最大的帝皇企鵝也只有1.2米高。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2:19 ID:9EmE8I7I] No.67   
 檔名:1526321969067.png-(103 KB, 310x479) [以預覽圖顯示] 103 KB
厚企鵝(學名Pachydyptes ponderosus)是一種已滅絕的企鵝。牠們屬於厚頭企鵝屬,屬內只有一個物種。牠們的遺骸包括從紐西蘭奧塔哥大區發現的一些始新世晚期骨頭,及在近卡菲亞港(Kawhia Harbour)發現的一個標本。

厚企鵝高約1.4-1.6米,重約80-100公斤,是已知第二高的企鵝。牠們比伊卡企鵝稍大。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2:42 ID:9EmE8I7I] No.68   
 檔名:1526323367592.jpg-(133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133 KB
冠齒獸(Coryphodon)是已滅絕的一屬哺乳動物。化石見於北美的上古新統和下始新統(約6350萬年前至5200萬能年前)、歐洲和亞洲東部的下始新統。代表著古老的全齒類,是一群笨重的動物,大約像現在獏一樣大。

冠齒獸肩高約1米,長2.25米,是第一類吃草的大型哺乳動物。冠齒獸像河馬般是半水中生活的,但卻與現今的河馬或其他動物沒有關係。冠齒獸可能是生活在沼澤的。牠們廣泛分布於5900-5100萬年前的北美洲。牠們被認為是始新世中期蒙古後冠齒獸的祖先。

冠齒獸,尤其是雄性,有短的尖牙來叉起沼澤的植物。牠們的上肢長而下肢短,故行動緩慢。冠齒獸是所有哺乳動物中腦部與體型的比例最小的,估計牠們的腦部只有90克重,而身體則重500公斤。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08 ID:9EmE8I7I] No.69   
 檔名:1526324914097.png-(390 KB, 940x538) [以預覽圖顯示] 390 KB
冠恐鳥(學名Gastornis),又名加斯頓鳥或戈氏鳥,是一屬已滅絕及不懂飛行的大型鳥類,生存於古新世晚期至始新世。
冠恐鳥下的G. parisiensis平均身長有1.75米,而G. edwardsi則有2米高。冠恐鳥的喙特別大及呈鉤狀,腿大而強壯,腳掌大且有爪,估計牠是草食性的。

不飛鳥是古新世中最大的鳥類之一。牠們有一些天敵及競爭者,例如歐洲像熊的Arctocyon。如果這些巨大的鳥類是主動的獵食者,牠們會是始新世中期北美洲及歐洲生態的頂尖掠食者。
始新世中期在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出現了肉齒目及中獸目,且與冠恐鳥數量下降的時間相吻合。這有可能是哺乳動物趨向於群體獵食。由於沒有鳥類重過半噸,牠們的演化成更大體型的能力亦受到限制,未能像哺乳動物般演化出更大量的頂尖掠食者。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17 ID:9EmE8I7I] No.70   
 檔名:1526325439458.jpg-(61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1 KB
>>No.40
駭鳥*(學名:Kelenken guillermoi)
K. guillermoi居住在阿根廷大約1500萬年前的中新世蘭海階段。

它的頭骨長71.6公分(28.2英寸),是任何已知鳥類的最大頭部。 它是phorusrhacid(駭鳥科)最大的物種。蹠骨長約43.7公分(17.2英寸)。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19 ID:9EmE8I7I] No.71   
 檔名:1526325550878.jpg-(71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71 KB
奔鳥是雷嘯鳥屬(學名Dromornis)的鳥類。牠們是最大的不會飛的鳥,高達3-5米及重250-500公斤。牠們生存在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的澳洲,故早期的人類未有與牠們接觸。
特徵

奔鳥有一個巨大的喙及顎骨。雖然牠們像巨型的鴯鶓,但其實較為接近鵝。史氏雷嘯鳥就高達4米及重500公斤。牠們棲息在澳洲亞熱帶的遼闊林地,有可能是肉食性的。牠們比隆鳥重,且比恐鳥高。由於D. australis化石紀錄的不完全,加上兩個物種間巨大的時間差,史氏雷嘯鳥可能會被重新分類為牛鳥。

奔鳥有一條長頸,雙翼像殘餘,故不能飛。牠們的腳非常強壯,但相信並不跑得很快。牠們的喙很大及非常強壯,令早期學者是用來撕開植物。但是也有指牠們的喙是用來吃肉的。
巨蛇科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29 ID:9EmE8I7I] No.72   
 檔名:1526326154208.jpg-(162 KB, 590x396) [以預覽圖顯示] 162 KB
巨蛇科(學名Madtsoiidae)是岡瓦那大陸一類已滅絕的蛇。它們的化石測年由早森諾曼階至晚更新世,並且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及南歐。它們包含了非常原始的蛇,如長達10.7米的非洲巨蟒、沃那比蛇及天蛇。

巨蛇科最初被分類為蚺科的亞科。進一步的研究及發現顯示它們是獨立的科。利用支序分類學及種系發生學的分析,顯示巨蛇科是蛇亞目內的分支,或是蛇亞目以外的並系基幹類群。

巨蛇科長少於1米至超過9米,相信與現今蟒科及蚺科相似,但其顎部結構並不怎麼適合吞下大型獵物。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32 ID:9EmE8I7I] No.74   
 檔名:1526326375301.jpg-(317 KB, 1200x1478) [以預覽圖顯示] 317 KB
>>No.72
沃那比蛇(學名:Wonambi),又名沃納姆比蛇,是非常巨大的蛇。牠們並非蟒蛇,而是屬於已滅絕的巨蛇科。沃那比蛇的模式種W. naracoortensis是一種長5-6米的蛇。另外一種已知的物種是W. barriei.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43 ID:C9TgapYI] No.78   
 檔名:1526327007699.jpg-(90 KB, 500x647) [以預覽圖顯示] 90 KB
>>No.72
非洲巨蛇(學名:Gigantophis garstini)是一種史前的蛇,長度可達10米,比任何現存的蛇都要長。在發現泰坦巨蟒屬前,它們曾被認為是最長的蛇。估計它們生存在4000萬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南部,即現今的埃及及阿爾及利亞。
蚺亞科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45 ID:C9TgapYI] No.80   
 檔名:1526327133063.jpg-(637 KB, 1000x667) [以預覽圖顯示] 637 KB
泰坦巨蟒屬(學名:Titanoboa,意即「極大的蟒蛇」)是一個生活在古新世(約 6,000 至 5,800 萬年前)的無毒、肉食性蛇屬。已知的唯一種塞雷洪泰坦巨蟒(T. cerrejonensis)也是已知最大的蛇。把它石化的脊椎骨與現代蛇比較,研究人員估計其全長 20 米(67 英呎),體重超過 1,100 公斤(2,400 磅),身體最粗處厚達 1 米(3.3 英呎)。它可能是以鱷魚為食的。
體型比較
二十八條蛇中最大的八條重約 2,500 磅(1,136 公斤),體長 12—15 米(37—50 英呎)。而現存最大的蛇,包括長約 7.5 米(24 英呎)的森蚺(最重的蛇)和長約 14.85 米(47.95英呎)的網紋蟒(最長的蛇)。而現存最小的蛇,卡拉細盲蛇,身長只有10 公分(4 英吋)。此前最長的化石蛇,是非洲巨蟒,出土自埃及,長 10 米。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3:50 ID:9EmE8I7I] No.81   
 檔名:1526327452862.jpg-(66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6 KB
笨腳獸(Barylambda)是已滅絕的全齒目動物,生存在古新世中至晚期,主要都是在北美洲發現。在全齒目中,笨腳獸是最重的,有五趾及蹠行的。現時已知其下有三個物種。笨腳獸於古新世晚期滅絕,正值較大及衍生的冠齒獸出現。
解剖及生態
笨腳獸的外觀像貘或犀牛,有長及發展良好的尾巴,四肢像熊。牙齒發展一般,其中犬齒最為良好,幾可肯定能殺死其他動物,而從其臼齒及龐大的體型,可見牠們是草食性的。笨腳獸長約2.5米,重約650公斤,約有小馬的大小。笨腳獸在全齒目中算是大型,相信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同期食肉動物的襲擊。牠們有可能是像貘般吃葉子或軟沼澤植物。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4:10 ID:9EmE8I7I] No.82   
 檔名:1526328605511.jpg-(68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8 KB
穴獅(學名:Panthera leo spelaea)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獅子的種或者亞種。它們與現代獅子擁有同樣的祖先,是住在洞裡的肉食性猛獸,捕食大地獺、小型的囓齒動物、及其他草食動物等。穴獅在更新世(約300萬年至1萬年前)滅絕。

這一亞種曾是獅子中體格最大的之一,1985年在德國西格斯多夫市附近發現的一隻成年雄性洞穴獅化石表明,其及肩身高約1.2米,身長2.1米(不含尾巴),這大致相當於一頭體型相當大的現代獅子。實際上,這只洞穴獅並不是同類中最大的,因此可以推斷,洞穴獅要比現代獅子大5%到10%。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4:12 ID:9EmE8I7I] No.83   
 檔名:1526328772520.jpg-(67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7 KB
美洲擬獅(學名:Panthera leo atrox)又名擬獅或擬獅獸,是一種從化石得知已滅絕的貓科動物。牠是獅子中最大亞種,與更新世中期的原始獅大小相近,且比現今非洲的獅子大25%。
美洲擬獅的體長估計為1.6-2.5米,可比牠的近親原始獅,但仍小於同期體型最大的短面熊。

在洛杉磯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已發現約有100個美洲擬獅標本,故此對牠有較多資料。美洲擬獅的特徵及牙齒非常像現今的獅子,但體型較大。
美洲擬獅被認為是獅的亞種,但有的認為本身是一個種。在比較頭顱骨後,有指穴獅較美洲擬獅更為接近老虎[3],但是基因研究結果指美洲擬獅與現今獅子有更接近的基因關係。
無標題 名稱: 無名氏 [18/05/15(二)04:13 ID:9EmE8I7I] No.84   
 檔名:1526328795238.jpg-(67 KB, 738x591) [以預覽圖顯示] 67 KB
原始獅(學名:Panthera leo fossilis)又名古獅,是更新世早至中期已滅絕的貓科。牠們一般被認為是獅的早期亞種。

原始獅最長2.4米,比現今非洲的獅長約半米,與上更新世的美洲擬獅一樣大。

很多原始獅的化石都是在德國摩斯溪發現。一副接近完整的頭顱骨亦在德國近海德堡的毛爾發現。在與發現海德堡人同一的地層中,亦發現了約55萬年前的獅子頭顱骨。在歐洲最古老的原始獅是在義大利伊塞爾尼亞發現,屬於約70萬年前。而在肯雅奧杜威峽谷發現屬於175萬年前的獅子顎骨則很像原始獅的。

原始獅衍生了上更新世的穴獅。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